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牡丹区  > 正文

决战脱贫攻坚 巾帼不让须眉
——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艳敏

作者: 李若生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1-03-15 11:18

“这份荣誉不是属于我一个人,而是属于所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妇联姐妹们。”3月2日,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牡丹区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、主席刘艳敏载誉归来,回忆起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时的场景,依然难掩内心激动之情。

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牡丹区委成立七个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督导组,由刘艳敏领导的牡丹区妇联单独列为督导七组,通过拓展贫困妇女增收渠道、提升庭院环境卫生、强化关爱帮扶,全区广大贫困妇女不仅实现自身脱贫发展,还带动他人致富,撑起脱贫攻坚“半边天”。

技能培训 增强贫困妇女致富能力

“现在日子过得可比以前好太多,多亏了‘大姐工坊’技能培训班,让我掌握了一技之长。”在牡丹区安兴镇宋河村,村民张艳芝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布鞋加工车间忙碌着。

今年51岁的张艳芝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,老伴残疾,儿子在镇上读书,家中只剩她一人。“过去一直种地,但是我年纪越来越大,很多活儿干不来了,有心无力。”以前,像张艳芝这样的“留守妇女”在宋河村有许多,她们家庭贫困,但又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。

“如何调动留守在家的妇女积极性,帮助贫困户家庭创收是脱贫的关键所在。”刘艳敏说,要富口袋,先富脑袋。

刘艳敏带领区妇联干部跑遍全区400余个“扶贫车间”、“大姐工坊”,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、销售难等问题,积极宣讲就业扶贫财政奖补政策,动员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妇女上岗就业。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技能、难就业的情况,根据岗位需求开展“订单式”培训300余场次,培训妇女2万余人,帮助全区1200余名贫困留守妇女实现了“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”。

如今,包括张艳芝在内的宋河村10名贫困妇女全部实现脱贫,还带动周边8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居家就业,每个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近2000块钱的收入。

美丽庭院  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

青砖灰瓦小院、红门灯笼鲜花……在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郭湾社区,村路化身美丽的花卉小巷,生态文化景观别致有趣,老人们庭前闲坐,孩子们嬉于花间,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曾破旧不堪。

为整治贫困农村人居环境,刘艳敏带领工作队走遍了全区14个镇街的150多个村庄,推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开展“美丽庭院”创建, 致力带动1800余户贫困家庭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,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
“那是一段辛苦但幸福的日子。渴了,喝一口水,不管冷热;饿了,吃一份盒饭,也顾不上咸淡。”刘艳敏说道,美丽庭院创建时,她采取妇联主席负责制、妇联执委包联制,要求区妇联干部镇镇到、镇妇联干部村村到、村妇联干部户户到,一家一户、一步一个脚印地抓突破。

郭湾社区村民郭喜梅见证了村容从“脏乱臭”到“阳光花房”的转变。今年55岁的她没有随打工的儿女去城里,而是从妇联组织的培训班学到花卉种植技术,在庭院中栽植高产核桃、柿树等经济树木,并在合适季节兼种豆角、黄瓜、韭菜等食用蔬菜,既创建美丽庭院,又发展庭院经济,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。“现在我们社区走到哪儿都很漂亮,大伙儿的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截,孩子们回来看到也高兴。”

两癌救助 撑起贫困妇女“保护伞”

“真是谢谢妇联的‘娘家人’,让我可以有能力看病治疗,鼓励我与病魔顽强抗争。”提起刘艳敏,牡丹区沙土镇杜庄村村民王宝红心里十分感激。

今年55岁的王宝红早年丧偶,患有乳腺癌,因病致贫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。2018年,王宝红得到了区妇联1万元的救助金,还帮助其协调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用,让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王宝红重新看到了希望。

“在实施‘贫困母亲两癌救助’和‘女性安康工程’工作中,我深刻体会到因病致贫是脱贫路上最大的‘拦路虎’,全区贫困户因病致贫占比47%,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。”刘艳敏告诉记者,她主动联系卫健部门,深入调研,反复测算,建议区政府建立了贫困人口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制度,使全区的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自负比例由45%左右降到了10%以下,有效化解家庭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的风险。

截至目前,牡丹区共有240余名农村贫困“两癌”妇女,获得全国、省、市、区共计170余万元的救助金,为贫困妇女撑起了一把“保护伞”。

刘艳敏常说:“干妇联工作一定要有一颗爱心,妇联人干脱贫攻坚工作更要有一颗爱心。”如今,在刘艳敏的带领下,越来越多的妇联干部活跃在扶贫一线,成为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巾帼力量。

记者 李若生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